說到近幾年讓我驚艷的國片,到昨天為止都是今年上映的《目擊者》,直到晚間9:00看完《大佛普拉斯》之後,這部片子登上我的最愛國片冠軍寶座。
很常看到一些網友留言:「為何台灣拍不出《屍速列車》?」「為何台灣拍不出《模犯生》?」「為何台灣拍不出《七月與安生》?」儘管對台灣電影失望,但我始終相信台灣絕對端得出好作品,但環境改革需要時間,需要市場去淘汰那些不知所云的國片與不求進步的導演。謝謝《大佛普拉斯》,讓我重新點燃對台灣電影的希望。
想到近10年的國片妳會想到哪些?(come on! 台灣新浪潮已經過去30年了)相信有一派的人會說「滿滿髒話與台語的本土片」,另一派的人會說「青春校園小煩惱小幸運或是同性戀」。是的,這應該會是大部分年輕人會聯想到的方向。好像說到台灣本土片,就要講個幾句台語才像樣,但當你觀看《大尾鱸鰻》或是《大囍臨門》時,會真正跟這塊土生土長的土地產生共鳴嗎?我不會,對我來說這只是加長版的豬哥會社罷了。此篇文章在談《大佛普拉斯》,我就不多批評這些造成本人內心惶恐與崩壞的國片。
先講我喜愛這部電影的原因
1. 像是鄰居般的角色與對話
我是彰化人,夠鄉下吧!《大佛普拉斯》的台詞正是我在鄉下經常聽到的對話,肚財、菜埔與土豆,就像是生活在周圍的鄰居,而大砲副議員與高委員也很像平常在警局或幫忙喬事情時大小聲的政客。對話自然沒有距離感,這是一部很生活很貼切的國片。
2. 上流社會與下流階層的對比
有錢人彩色的行車紀錄器 vs
黑白苦悶汗流滿身的窮人生活
萬人朝拜的護國法會 vs
只有三個人參加的窮人葬禮
有錢人的娛樂是酒池肉林與幹砲
vs
窮人的娛樂是玩10元夾娃娃機
有錢人的身邊一定有女人 vs
窮人身邊沒出現任何一個女人(除了老母)
3. 不過度渲染悲情的情緒
有些描寫下層階級的電影總是會太渲染「慘」狀,生活悶日子慘,事事不如意,連對話都充滿絕望。這部電影很生活,生活到像是雜貨店裡的打屁內容。同溫層的一群角色們彼此自嘲自己的出生,雖然沒錢,也懂得在生活中找趣味。這部電影的「真實」,不像《醉生夢死》般讓人窒息,倒像是一根刺插在心窩中,看不太到但就是某個點讓人不舒服。
4. 沒有愛情的電影劇本
想起念大學時,老師教的長篇劇本公式其中之一就是要扯到愛情。想想你最近看過的五部電影,哪部沒有愛情線發展?或許這部片是在暗指窮人沒錢談戀愛,有錢人的愛情則建構在金錢上。沒有愛情線的《大佛普拉斯》,把故事講的很完整,讓我好生佩服。
5. 90%的台語對話,音樂也很有台灣味。
這些台語真的很道地,看得出演員跟導演對台語很熟,台語配樂也非常好聽,誰說本土片端不上國際與檯面?這部電影五臟俱全。由林生祥操刀的電影配樂,在一個月內為電影量身打造。元素多元,音樂與情節完美融合,沒有誰搶過頭的問題,真的是一部很用心的台灣電影。
6. 沒有偶像卡司與年輕人,一樣讓電影很出色
謝天謝地,不用再看偶像明星們硬著頭皮講台語,最後採訪又說自己為了這部片學台語學得多辛苦的尷尬畫面。呵呵。
《大佛普拉斯》包含很多符號,從片名到內容,很多劇情沒有說破,我用我的角度來解讀看看。
以下很多劇情雷,還沒看過電影的請先略過。
下流階層的人生是黑白的,上流人生的世界是彩色的。
劇中有錢人的酒池肉林與車震畫面也是黑白處理,第一個彩色部分是肚財與菜埔偷看啟文的行車紀錄器畫面,可以解讀為,下層社會對上流社會的想像就是彩色的,正因為離自己的生活很遠,無法參與與想像,才顯得多采多姿。
第二個出現色彩的地方是土豆借機車給肚財,兩人騎在海岸邊閒聊,那段是這部電影裡很輕鬆的橋段,雖然肚財平常撿破爛維生,但謀生工具被警察查扣後,還是會有朋友出手相助,直接借你一台舊機車。對我而言,正是這些友情的適時表現,讓這部片不那麼失溫。
就是要諷刺這些社會亂象!主觀式的點列出諷刺台灣現象的地方。
a.
部分基層員警只敢挑好欺負的人開刀
(這我不好多說)
b.
媒體亂象,用剪接與聳動標題扭曲事實
(眾多媒體違反媒體道德)
c.
窮人過世時,連張像樣的照片來當遺照都找不到
(一些長輩的喪照是很久以前的身份證照片)
d. 行車紀錄器的畫面就能做出新聞
( 網路新聞與爆料公社更是)
e.
只要政客出面,局長就得陪笑
(被臨檢時搬出議員或立委來關說的現象)
f.
想跟政府打交道?想拿到標案?給我三成其餘免談。
(呵呵 跟地方政府打過交道的應該都知道)
g.
用佛祖當擋箭牌就能講出惡毒的話,你罵我,就是謗佛。
(滿嘴感恩的師兄師姐,脫下宗教服就是另一個模樣)
h.
你確定你拜的是神明嗎?裡面裝的是神是鬼還是一具屍體?
(or seafood?)
i.
窮人也是有分階級的
(某些人只敢對比自己弱的人大聲)
j.
窮人受委屈不敢報警,只敢拜拜收驚
(遍佈台灣四處的廟與神棍)
k.
老人就算身體好好的,到了醫院就想打一隻點滴再離開
(濫用健保)
每個人都活在自已的苦裡面,就連啟文也是一樣。
說到底,啟文有過的很爽嗎?不管多晚,只要議長或是議員打來的電話都得接,換上另一個討好的口氣;每天在外面開車,趕攤應酬,想想酒池肉林的那些政府官員們,這些帳大概也都算在啟文的頭上。
隨著他的行車紀錄器畫面,看到台中市區、彰化沿岸、南投山路,每天趕著應酬拿到生意,睏了也只能把車停在路邊睡覺。他對很多人唯唯諾諾,包括高委員、副議長、師姐,只敢對階級比他低下的工人與菜埔大小聲。電影裡暗示他是個雙插頭,為什麼這件事情被揭曉時他會抓狂到痛下殺手,難道他真的是自願與老男人發生關係嗎?
在社會上他必須戴上面具,就像他的假髮一樣,就算在半夜的工廠,激動到殺人的事發現場,也不忘調整好自己的假髮,如果少了光鮮亮麗的頭銜與外表,他還剩下什麼?
這社會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很難。當啟文被當嫌疑犯被警員傳換到警局調查時,副議長即時跳出來救援,大呼小叫的說明啟文是社會慈善家、菩薩心腸,但當啟文的所作所為被晾在社會面前時,工廠又被砸毀時,又有哪個官員會幫他說話呢?
打破第四面牆,導演總在關鍵時刻跳出來跟觀眾對話。
這個手法讓我想到藍色水玲瓏系列,用一個全知者的角度跟觀眾解說那些看不到的事物。讓我們適時的出戲,也提醒我們這不過是一部電影。但這畢竟不是類戲劇,結局留了很多迷與伏筆讓我們自己去感受。
釋迦代表的是旁觀者還是佛?
每個角色都有個社會對照。副議長代表拿回扣的政客,高委員代表忘記初心的前街頭運動者,啟文代表跟政府勾結的商人,肚財菜埔是下流社會的寫照,土豆是愛抱怨的服務業,在海邊自盡的胖大叔是被社會淘汰的邊緣人,那釋迦呢?
肚財被警察壓制在地時他只在一旁傻傻看著,肚財葬禮土豆跟菜埔打架時,他也只是在一旁不制止。釋迦的行為很像社會上的旁觀者,事不關己時就在一邊漠視,不出聲也不介入。
但電影裡導演跳出來解釋釋迦的出生,他說釋迦突然有一天就出現了,無父無母,不知道從哪裡來的,平時沒事就在村子裡逛逛,住在海邊的燈塔裡。如果用佛教的角度來看,當人們爭執時,跳進去幫忙會是正確的選擇嗎?是否要讓人們自己去體驗人世間的苦與爭鬥,才能從中領悟些什麼,而釋迦在海邊的小屋,讓我連想到海邊總是有些小廟,供奉海上漂流而來的神明,這樣的歷程不就跟釋迦一樣嗎?
結局的拍打聲,是從葉女士發出來的,還是下層階層的無言抗議?
如果葉女士幸運的存活,那結局就會是最後那樣,啟文被抓,工廠毀了。但我解讀最後的拍打是下層社會的呼喚。節奏性的乞求,叩叩叩、叩叩叩,發出微小的希望,希望佛祖能聽見他們的無助與煩惱,但這些只是拍打罷了,沒辦法化成語言與文字表達訴求,就像他們的生活,有苦惱不敢大聲說,連朋友也不敢說,只敢跑去廟裏祈求神明幫助。但神明也放棄他們,不是說些孝順父母的廢話就是拒絕他們拜拜。
啟文為何只殺肚財?
因為肚財單身一人,平時愛找人說話,誰敢保證哪一天他把秘密洩漏出去?而且窮人死了,誰在乎?並不會有誰會為了一個撿破爛的人認真調查死因。所以合理懷疑是啟文撞死肚財。那為什麼不一起殺了菜埔呢?從啟文拿下假髮給菜埔看,得知啟文知道菜埔跟肚財偷看過他的行車紀錄器,不然為何啟文要特地到菜埔的貨櫃裡提醒他還有一個年邁的老母,暗示他不能輕舉妄動,「因為平安最重要。」
政府、財團、宗教、民眾,彼此關係就像食物鏈
宗教需要護國法會才能從民眾身上吸金,高委員一句“把護國法會延到後年舉辦”就能讓師姐閉嘴不再要求佛頭重做。財團必須跟宗教做生意所以說話很客氣,左一句阿彌陀佛右一句感恩您,政客如果要選舉就大作廣告,低姿態告訴民眾一張票一世情,選中了又從財團身上拿好處,財團只能拼命壓榨民眾們,讓民眾乖乖工作不敢說NO,而有苦難言的民眾只能把錢捐給神明,希望神明能保佑自己能解脫苦難賺大錢。
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不可窺探的小宇宙
這是這部電影裡最文藝的一句話。電影裡沒有誰是真正瞭解誰的,就像我觀看這部電影,但到頭來我也不是導演,無法完全解讀他真正的訊息;就像菜埔最後去到肚財的家,發現肚財小屋裡塞滿夾娃娃機的娃娃,他發現自己並不瞭解這個愛講幹話的朋友。
總結,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從藝術層面來看,凡舉劇本、攝影、構圖、調度、配樂都很出色,彼此協調相得益彰,我不覺得有輸國外經典好片。從娛樂層面來說,整個觀影過程傳出全院此起彼落的笑聲,因為這些情節太貼切太諷刺,就像我們的生活一樣,正是因為能透過電影撕下社會上的偽善面具,血淋淋的在大螢幕扒開,我們才能發自內心的笑。
最後,我第一次看到電影院所有人都看到最後工作人員名單跑完才有人離開(沒有彩蛋),我想這是全場觀影人對這麼棒的台灣電影所獻上的微薄謝意!謝謝所有幕前幕後工作人員,謝謝你們拍電影,謝謝你們沒有被商業綁架,謝謝你們讓我們再度看到台灣電影未來的希望。拜託,請務必繼續拍下去!
留言
張貼留言